全国空降平台二维码在线|同城空降官方网站,全国24小时空降快餐服务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历史上的今天——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报告

  • 发布时间:2025-05-31

1958年5月31日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

代表中央批准了

包括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内的选址报告

从此,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二二一厂

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建起

遍寻勘测,二二一厂落户金银滩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中国原子能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启了征程。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一届五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原子能事业、核武器研制。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其中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生产原子弹的全部技术资料,帮助中国设计建设研究原子弹结构的设计院(代号221)。“221”这个代号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最高机密文件中。

1958年1月,三机部党组决定设立第九局,主管核武器研制、生产和基本建设,任命李觉担任局长(任命前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吴际霖(任命前在国务院三办任职)、郭英会(任命前为周总理办公室军事秘书)担任副局长,核武器科研工作正式展开。同年2月,三机部改为二机部,第九局也改为二机部九局。

九局成立月余,便拟订了《九局1958年工作纲要第一季度工作计划》,提出1958年主要工作是选厂址,勘察设计,筹备机构,施工准备。随后二机部组建了选厂委员会,由吴际霖负责,成员包括5位苏联专家共计11人。

然而,核工业基地的选址条件十分苛刻:首先,核武器的研制、生产皆为国家最高机密,核工业基地的位置必须具备完美的隐蔽性,外人难以进入、内部通信自由,方便进行严密的控制以防泄密;其次,核武器研制、生产具有放射性,核工业基地必须远离居民住地;最后,为了保障充足的水源和电力供应,核工业基地对周边的交通运输也有极高要求。为了寻找合适的地点,选厂委员会一行人跑遍了中国的大西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58年3月,青海省第一书记高峰建议,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是个好地方,建议把核武器研制基地放在那里。

青海远离任何一条国境线,而金银滩草原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地域宽阔、便于疏散,既能满足与外界隔离的保密需要,也因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只有100多公里,便于补充物资。经过认真勘测和分析,金银滩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基地了”。

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主持中央会议,批准了筹建报告。由此,金银滩成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这片草原也成了“禁区”,与之相关的电影被封禁,地图上也抹去了它的名字。

二二一厂旧貌


舍家为国,千户牧民大迁徙

二二一厂的厂址选好了,附近牧民的搬迁提上了日程。

1958年9月底,海晏县委根据青海省指示,决定将二二一厂辖区内的1279户、6700多名牧民迁移到托勒牧场及附近的刚察、湟源等地。10月初,海晏县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搬迁工作的细节进行研究部署。

然而,动员牧民搬迁谈何容易?当地百姓不愿意背井离乡,当地干部出于保密原则不能说出搬迁的真实原因,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时,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出现在牧民中间。这位出生于海晏的州长率先垂范,拆了自家的帐篷,又动员母亲和妹妹带头搬迁。在他的耐心劝说下,奇迹发生了——金银滩草原的牧民们赶着15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仅用了10天时间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

时值冬季,500多公里的搬迁路,是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一路上,每个青壮年既要照顾家里的病人、老人、孩子,还要搬家、放牲口,承受着极大的劳动强度。由于劳累和疾病,许多牲畜死亡,许多牧民同胞也病倒在迁徙的路上……可是在这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海晏的这些牧民们没有一句怨言。

搬迁工作从1958年10月开始,至1959年2月结束,历时约4个月。慢慢地,远迁他乡的牧民,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草原会战,五年建成一座核基地

1958年8月,李觉带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队伍进入金银滩,他们用3顶帐篷、4辆解放牌卡车和4辆越野吉普车,吹响了二二一厂的建设号角。

李觉照片

这批人是部队和工程设计人员,帐篷内则配备木箱、火炉、高低床“三大件”。没有桌子,大家就趴在木箱上,蹲在地上画地图,搞环境勘测、城镇规划、厂房布局;没有饮用水,就直接把雪水融化后喝掉。这3顶帐篷,成为中国核工业起家的象征。

图片4

初到金银滩,人们首先要战胜的困难就是高原反应和寒冷气候。此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最高海拔达3690米,紫外线极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比平原少了近1/3;年平均气温较低,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无霜期短,春秋两季时有大风沙和沙尘暴。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止建设者的步伐。在之后的两三个月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聚于此,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贡献力量。

面对三年困难时期、苏联撤走专家、搞技术封锁的困境,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建设了核心厂区……到了1963年底,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铸剑为犁、马放南山

我国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二二一厂加工装配和启运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短10余年时间将原子弹、氢弹从构想变成了现实。

今日金银滩

如今,二二一厂已全面退役,完整地移交给青海地方政府后,被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并更名为西海镇。原本迁出的牧民们又赶着牛羊回到了这片肥美的草原,大片的羊群悠然自得地“占领”了曾经的原子基地。先驱者们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年代、富强中国,我们这些后人才有足够的底气,铸剑为犁、马放南山。




资料参考:

1.人民网-青海频道:《金银滩、原子城,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2.海北文旅:《遥远的金银滩 不朽的原子城》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