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平台二维码在线|同城空降官方网站,全国24小时空降快餐服务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此身许国曾未悔,星光铸剑守河山丨纪念王淦昌诞辰118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5-28

今天是“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先生诞辰11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拨开岁月的云雾,重回那个“以身许国”的年代,走进王淦昌波澜壮阔的一生,触摸这位“消失的诺奖得主”滚烫的信仰与风骨,探寻那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享誉世界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世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王淦昌在清华园

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王淦昌。再加上他的老师叶企孙一直倡导“科学救国”的远大理想,这使得王淦昌心中萌生了潜心求学、报效祖国的决心。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3年12月,年仅27岁的王淦昌成为了物理学博士,却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选择了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面对他人的质疑与劝阻,他动情说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的祖国正在遭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回国后,王淦昌先在山东大学任教,后应竺可桢之邀来到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多次迁校,最终在遵义一座破庙扎根,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同时,不断地搬迁中,王淦昌从未停止过科学研究。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界流传着“中微子”的传说,但无人能证实它的存在。在得了肺结核的境况中,王淦昌依旧在进行着中微子探测。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这篇论文引起了轰动,但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他未能付诸实践。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并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又一次与诺贝尔奖错过了。

1950到1960的十年间,王淦昌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和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职。在苏联,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存在的证据,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8年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右)与所长布洛欣采夫(中)

那时有很多人预测,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但是就在这时,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王淦昌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1960年12月,王淦昌回到了祖国。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在办公室,刘杰与时任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向他传达了中央“研制原子弹、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询问他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应用研究,并问他是否愿意改名。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这一改就是整整十七年的时间。

王淦昌的行李箱

西北核基地的试验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年近花甲的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不辞劳苦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起。他抗住了高原和沙漠的艰苦,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1966年,在氢弹原理塔爆试验现场,王淦昌(左)与朱光亚(右)正向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汇报试验成果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终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8年,已经71岁的王京才终于恢复了王淦昌的身份。从1961年到1978年,整整17年,他隐姓化名,放弃了竞争诺贝尔奖、放弃了家庭,甚至放弃了姓名,只为“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出原子弹,长出一个民族的尊严”。



1978年,在中外物理学术界“消失”了17年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王淦昌被任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此时的王淦昌已经年逾古稀,白发苍苍,但他依旧心怀国之大者为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矢志不渝。

担任原子能所所长期间,王淦昌成立学术委员会,建立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领导改建101反应堆,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积极推进加速器等核技术应用,为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01堆改建重新临界,王淦昌(右二)等领导专家正专注地关注现场情况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隔两天,领导人便作出了肯定性批示。这个历史性的时间点被载入了史册,被称为“863计划”。这个宏伟战略部署,使中国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发展科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自信心。

“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与光学家王大珩、电子学家陈芳允、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王淦昌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为了纪念王淦昌先生,2003年,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4558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结 语

4岁失怙的孤儿,成为让世界瞩目的“核司令”;两次与诺奖擦肩的学者,让中国核盾牌屹立东方。从江南青衫学子到戈壁“王京”,王淦昌用半生隐匿,换来山河无恙。他错过了诺奖的红毯,却获得了共和国最荣耀的奖章;隐去了姓名,却让“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响彻寰宇。当我们仰望“王淦昌星”,看见的不仅是科学的荣耀,更是一种精神的永恒:是17年的匿名坚守,是永不熄灭的育人星火,是那句穿越时空的呐喊——“我愿以身许国!”




参考资料:

[1]《王淦昌》,崔纪敏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2]中核集团公众号:“我愿以身许国”!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